旧时的老成都人有这样的说法:“的二分白肉,两个人去吃吃不完”。这里所说的“白肉”是指竹林小餐的“蒜泥白肉”。它是这家名店的当家菜肴,早已四方驰名,为老成都市民津津乐道。这道菜的特点是好而精(少),从前,两个人去叫一小份售价仅为二分钱的“凉拌白肉”,由于分量少,只有几片,所以吃到只剩下一片白肉时,虽说好吃,但谁也不好意思在下箸了。究其原因,其实很简单:一是白肉味道太好了,舍不得吃;另一个原因是,成都人历来爱面子,把盘中物吃得光光的,会觉得不太雅观。所以才有了前面中文中的那样说法。开业之初,竹林小餐只是一家小型的饭铺,以经营白肉、灌汤、小菜饭为主。白肉在成都是人们熟知的一款家常菜式。当时的成都,卖白肉的饭馆很多,但惟独复兴街的竹林小餐的蒜泥白肉风味为,而且名声远播。“竹林小餐”的“蒜泥白肉”创始于清末,是一道蒜泥味型的凉拌荤菜。此菜承袭了《醒园录》里的“白煮肉法”,而王兴元又将这道来源于北方的荤菜,在原料和作料上做了许多改进。“竹林小餐”的白肉选用上等肥瘦相连的猪腿肉,却掉骨筋次品,入汤锅中煮到半熟,此火候十分难掌握,多一分太死,少一分太嫩(不熟),煮后经漂冷,整边去废,切块,再煮至刚熟,再漂冷,经精细刀工片成“灯影牛肉”那样薄,皮连肥、肥连瘦,平整均匀,呈半透明的大片,然后施以复合酱油、辣椒油、蒜泥,这种可谓无所不用其很的精细操作程序,对普普通通的猪肉做尽了文章,堪称川厨很群技艺的鲜活体现,也到了食品之境界!“竹林小餐”不管怎样发展,其当家菜品一直是“蒜泥白肉”和汤菜“肉丝灌汤”。20世纪50年代,“竹林小餐”迁至成都闹市盐市口经营,仍以“蒜泥白肉”、 “肉丝灌汤”品闻名蓉城。其“蒜泥白肉”被食客称之为“竹林白肉”。“竹林白肉”的特点,一是选料严格,只用猪腿子上的二刀肉,要求皮薄肉嫩,皮肉相连,肥瘦相连,瘦略过于肥。二是重视煮制的火色。肉要断生,又不巴不硬,用多少,煮多少,热片热吃。三是肉片薄而大。当年竹林小餐的白肉顾问蒋海山师傅讲:“要把白肉片好,全靠人的精气神”即是说,片肉时,刀要平、力要稳、进刀不轻不重,不偏不依,刀随手转,刀进肉离,得心应手。片下的白肉片片一样,皮子、肥肉、瘦肉三者相连,平整透明。每片完一刀,压料指头顺势一推,肉片卷缩于盘中,就像木工的刨花。饮食业叫做“铲刨花”。其运刀之功,堪称一。四是调料精。酱油多选用太和味母、胜利窝油、德阳口蘑酱油。一般还要加入红糖、香料、味精复制后再使用。辣椒油选用成都所产二荆条,制成辣椒面,再用熟油炼制成红亮、味辣香的辣椒油。使用蒜泥,必须是当天舂制,以保持它浓郁的蒜味。蒜泥白肉,味较浓厚,肥而不腻,因为讲究热片装盘,更是香气四溢,催人食欲。几十年来,“竹林小餐”的当家菜品,深为广大顾客所喜爱。后来因生意兴隆,店长王兴元又增加了“烧冒结子”、“烧舌尾”、“魔芋鸭子”等灌烧菜肴。1940年,王兴元去世了,饭铺的业务先后由其妻何氏、其子王亚维继续经营。1945年后,业务不断扩大,除原来的风味菜肴外,还增加了炒菜、蒸菜、逐渐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饭馆。由于人气佳,吸引了许多有专长的厨师前来事厨,如成都名厨谢跃武、李子南等人都先后在这里主厨。“竹林白肉”于1992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“成都名小吃”,“竹林小餐”于1995年被*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授予“*”荣誉称号。加盟优势一、竹林小餐直接利用连锁总部所拥有的连锁系统、商标、管理、产品、技术,比自己去事业在时间上、资金上与精神上都减轻不少负担。对于完全没有生意经验的人来说,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入行直至成为行家。二、为了提高整个连锁企业的商誉,竹林小餐连锁总部都会随时开发或引进或采购性、高附加价值的商品,以产品差异化来出众竞争对手,竹林小餐连锁加盟店直接享受这种好处。三、由于连锁总部统筹出台广告宣传、节日促销、门店让利等活动,使竹林小餐加盟店在营销上能略胜一筹。四、连锁系统良好的商誉,等于给顾客吃下了定心丸,客户对于新开张的店或是不熟悉的店都会有亲切感。五、开张前的职前训练等装备工作,都可由连锁总部获得协助;开张后还会定期有人来做各项指导。
1、投资咨询:投资者以电话、传真、网上留言等方式向总部专业的投资顾问咨询相关合作事项,索取有关资料。 2、实地考察:投资者到总部所在地进行项目考察,并与总部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。 3、资格审核:总部对投资者进行审核。确认投资者的合作资格。 4、签订合同:双方确认考察结果无争议,正式签订合同。 5、缴纳费用:投资者按所选择的投资类型向总部交纳相关的费用。 6、总部培训:总部安排投资者进行技术培训,培训合格后颁发授权铜牌。 7、店面装修:总部为加盟者提供装修指导,与设计指导。 8、开业:总部持续关注加盟者的经营情况,并给予经营指导与帮助。